当前位置:首页 > 安全驾驶 > 城市病衍生另类“堵车文化”

城市病衍生另类“堵车文化”

时间:2015-10-25 来源:发票查询网
编辑:发票查询 人气:

堵车,我想已然不是“首堵”北京的一大特色,而是成为各大中小城市的一个通病,就连自己这个4,5线城市,在上下班的高峰期,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道路拥堵情况。有司机朋友这么说:“看着一眼望不到头的车龙,想着遥不可及的目的地,抱着方向盘,开始常常怀疑人生。这要提升幸福感,不容易。要降低幸福感,很容易,一堵车,就大降。”利用广东某官员的话,这限购令出台,是降低老百姓的幸福度,那么,如今当有车一族,每天堵在车水马龙的中间,进退维谷之时,这幸福又在何方?

有专家统计过,北京汽车总量达到第一个100万辆,足足用了48年的时间;但从100万辆发展到200万辆,只用了区区6年半的时间;仅过了两年半的时间,现在全市的机动车保有量已达到250万辆,按照这种速度发展下去,用不了多久就会突破第三个100万辆。 汽车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道路的修建速度,因此,有人把堵车的矛头直指汽车业的迅速发展。比如,经济学家茅于轼提出,应该依靠价格的作用来使供应和需求保持均衡,简单地说,就是提高车价和使用价格,这样,买车和用车的人少了,就可以实现“永不堵车”。 

只可惜,茅于轼是经济学家,不是社会学家。他不明白,对于堵车这样的社会问题,仅仅依靠价格杠杆是行不通的。对于京城堵车的更深层次分析,应该是“汽车文明”的缺失和道路规划的不合理。早在半个多世纪前,建筑学家梁思成、陈占祥就提出了著名的“梁陈方案”,即在保护古都北京的前提下,将新城区和老城区分开,减低城内过高的人口密度、保持街道正常的交通量,同时,在新城区配备足够的住宅,最大限度地减少跨区域交通的发生,防止拥堵。可惜,这个方案未被采用。 

为体现北京作为中国首都的气魄,北京展开了以紫禁城为中心的环路建设,到目前为止,已经发展到其他城市难以望其项背的六环路。这种环路建设,被称之为“摊大饼”模式,而且已经陷入了无可救药的“水多加面,面多加水”的恶性循环。甚至有影视制作公司,以堵车为主题拍摄了电影《堵车》,更有网友调侃,当下的堵车俨然形成了一种文化,更有甚者,用调侃的意味篡改电影《大碗》里的经典台词,将堵车文化推向高潮。

而这种美其名曰的“堵车文化”;无疑是一种非常值得研究的社会和心理现象,它实际上凸显的是一种社会情绪,这种情绪,需要一个排遣和宣泄的渠道。英国“口语用词出版协会”的调查证明了这一点,调查结果显示,超过34%的人认为堵车是造成心情郁闷、紧张的最主要因素,位列各项原因之首。 

然而,从另一个侧面来看,“堵车文化”的出现,也是百姓自我保护的一种体现,有利于缓解因堵车造成的急躁情绪,有助于行车安全和社会稳定。但也有专家认为:“堵车,是异化繁华的一个表征;堵车文化,说明市民的主人地位被大大降低,甚至沦为城市本身的附属品。解决拥堵的根本之道,是汽车文明的发展和对城市的尊重,是交通规划和建设的更加人性化。”那么,既然在短期内无法有效缓解堵车现象,那就套用编撰后的《大腕》的台词,让堵车来得更猛烈些吧:

什么叫马路天使 你知道吗?

马路天使就是不管去那里上班

都选最堵的,不选最快的。

所以,我们做司机的口号(儿)就是:“不求最快!但求最堵 !”


    相关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