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近的卡车行业产销数据、企业营业额和利润情况可以看出,中国的重卡行业正在经历着一场和2008年一样的萧条期(大家不要只盯着销量看,营业额、利润率、负债率或许更能说明问题)。但和2008年不同的是,此次因为国际金融动荡、经济萧条和国内经济不景气引发的行业萧条,其烈度和持续的时间将远远大于2008年的那场金融危机。这是因为:第一,国家已经不可能再如2008年那样,推出类似“4万亿”的国家经济拯救计划,因为这种饮鸩止渴的做法将进一步推高资产泡沫,引发更加严重的通货膨胀;第二,为了控制通胀,国家近月来一直采取紧缩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卡车行业作为生产资料提供者,大受影响;第三,国家对房地产市场的强力调控将成为长期策略,这对工程车市场是一个巨大的打击;第四,国际经济环境、特别是欧债危机还将持续恶化。 其实,对重卡行业的萧条,行业人士和大多数企业也都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但是如何应对这场可能会持续较长时间的萧条呢?业内讨论的人不多。 战略收缩而不是扩张 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是,即使日子很不好过,国内重卡企业似乎一点也没有慢下自己投资和扩张的脚步,继续进行扩张的企业占了多数。仔细看下最近企业发布的新闻,上新项目的、建新基地的、开生产线、战略收购的新闻(甚至还有重卡新军杀入)随处可见。但到目前为止,从来没有看到过一家重卡企业以裁员或砍掉项目来获得现金流,增加过冬棉袄的厚度——要知道,真正萧条来临,必须“现金为王”。 应该说,我国的重卡企业是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环境下快速成长起来的,如一汽解放、东风汽车等是几十年的老国企,都是在改革开放的和煦春风下才发展壮大的。这几十年来,中国经济一直快速发展向上,中国的重卡企业(广义的说,中国企业)从来就没有经历过一次像样的萧条期;而2008年的金融危机,本来可以给大家上一堂课,但由于国家的“4万亿”投资,让企业不但轻松度过了危机,还在2009年和2010年创造了历史。试问,在如此背景下,哪一家重卡企业有危机感? 再者,我国的大型重卡企业基本都是国有企业,也就是说,企业的经营者心理都有一个潜意识,出了经营问题有政府兜底,有国有银行兜底,而自己要做的,便是在任上“大干快上”,创造辉煌的业绩,战略收缩,从不在他们的字典里面出现。 记者与行业人士、或者非行业人士的普通朋友交流时,大家都有一个很吓人的共同观点,那就是“中国永远不会发生经济危机”“中国不可能出现大萧条”,他们把没有经历过和不会发生等同起来。这种想法实在是太可怕了,因为道理很简单,在全球化的今天,作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不大可能在世界经济危机浪潮下独善其身。最关键的是,2008年就是一次经济危机,只是被国家的宽松货币政策掩盖,或者延后了,现在才露出狰狞的面目。 因此,重卡企业是否也应该考虑一下,“战略收缩”这个词汇呢? 关注风险而非盈利 其实,关注风险而非盈利,并不是一个企业在遇到经济环境不好的时候才采取的策略,而是一个企业在任何时候都应该考虑的。中国有句古话,叫“立于不败之地”,只有不败,才有可能长久的胜利,只有不败,才不会出现99次的成功被1次失败所击倒。 前一段时间,有媒体爆出一家重卡企业负债比例高达多少多少的文章,对于这篇文章的价值取向本文暂且不做评论,但是笔者想要说的是,中国的重卡企业普遍都是负债比例高,有负债比例低于50%的吗?没有。因为它们都能够借到钱,国有银行的大门随时都会向它们敞开。 但是我们发现,今年在国家信贷收紧的时候,这些大国企同样面临着贷款难的问题,对这个问题,大家应该醒一醒了。如果那一天,连国有银行也拿不出一分钱来拯救你的时候,你怎么办?眼睁睁看着现金链条崩断? 记者者了解,香港非常有名四大地产天王,李嘉诚、李兆基、郭柄向、郑义同,他们的企业负债比例是多少?据说不超过20%,而且永远不超过20%。是不是他们贷不到款?当然不是,上门求他们贷款的人不要太多;但20%这个就是控制风险,不会在遇到紧急寒流的时候,被突然冻死。大家知道,香港作为一个开放的经济体,发生经济、金融危机的次数比较多,所以他们随时要控制风险。大家记忆犹新的是1998年的亚洲经济危机,香港的楼市经历了断崖式的下跌,多少投资人从自己的“楼房”上纵身跳下,结束自己的生命。但是这几家企业反而壮大了。为什么?因为除了他们低负债以外,还拥有充足的现金流。15%的现金流,你有吗? 所以,重卡企业的老总们,是否也考虑一下,降低负债,紧握现金,挺过寒冬后在春天里飞翔? 擅用金融手段 既然是金融危机,最终离不开“金融”二字。金融本来就是一把双刃剑,在经济环境好的时候,可以让经济发展更快,让企业“飞得更高”;而在经济变冷的时候,却又能让企业死得更快。如果金融手段运用得当,那么企业能够大幅度规避风险。 国内的金融意识还比较淡薄,主要是因为有国有银行这头巨大的“奶牛”,所以重卡企业认为金融就是能够从这些“奶牛”那儿贷款,便很少去关注其他的金融手段。金融手段,可不仅仅是保兑仓、承兑汇票,也不仅仅是融资租赁这些手段,这些都已经走向了消费环节,对企业本身帮助不大。 记得在2009年的第二、第三季度,我国的钢材价格涨得异常迅猛,一天一个价;当时的重卡行业内,掀起了一场大讨论,就是如何应对钢材涨价。当时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什么内部挖潜啊、优化设计啊、精益生产等都用上了。但是没有人提到,只要企业花很少的钱,在商品市场上对钢材进行对冲就可以了;到了2010年,橡胶产品疯狂涨价,让轮胎企业、整车企业又很上火,实际上,企业为什么不采用同样的办法呢? 现在,如钢铁、铝材和橡胶的价格,在经济环境的萧条之下,开始疯狂下跌了。那么重卡企业,是不是该高兴呢?一样很难受,因为上个月的购入材料,这个月生产出来产品,价值降低了,加上用户购买意愿不强,需要更低的价格才能赢得客户(现在大家都在拼命降价),于是乎,企业又要亏一截,利润率又继续下滑。企业很悲惨。 不过,如果企业能够充分了解商品市场原材料的价格走势,并引入一些对冲机制,情况可能就大不一样。 笔者不是学经济也非金融专业的,上述言论只是管中窥豹,相信企业有专业人士能够找到更多的方法规避风险。 化危为机 中国词语很有意思,比如危机,可以理解为危险 机会。这种说法在2008年底、2009年末,经常挂在很多重卡老总的嘴上。很恭喜他们,他们那时候说对了,最后真的化危险为机会,2009年和2010年取得疯狂发展。但是他们忘了一点,危险是他们自己的,而机会却是国家给的。而这个机会是不常有的,比如今年明年就没有。这个危机才是真正的危机。 不过,从企业自身来看,也真的有化解危机的绝招。比如上文提到“成本下降小于价格下降,企业怎么办”的问题,真正能够挺过危机的,恰恰是那种成本下降要大于价格下降的企业,道理很简单。 萧条时竞争更激烈,价格不断下降,按原来的成本做肯定亏本,因此必须下决心彻底降低成本才行。但是人工费不可能随便降低,因此,除了提高每个人的工作效率外,只有彻底削减各种费用。经济好时订单多,即使要降低成本,也总是实现不了。因此,萧条期正是降低成本的好机会。既然没有其他退路,只好大家硬着头皮减少费用。 萧条时成本能压缩到什么程度,直接影响到事后企业经营及成长的可能性。萧条时若仍能赢利,这样的成本,这样的企业体制,在萧条结束后,销售多收个三五斗毫无问题,利润更是可观。但是如果抱着“因为萧条,亏本也是没办法的事”这种态度,那么即使经济复苏,企业也好不了。 于是,真的高手将是,抓住萧条这个机会,从所有方面削减经费,这种努力在企业发展中是必不可少的。萧条期降低成本如能成功,经济复苏后,就更有可能成为高收益企业。 也许只有这样,才能算是真正的化危为机吧。 最近看到很多企业的一些动作,虽然很小,但是或许算得上是化危机的尝试。比如一汽解放,搞了一个营销比赛,提高了全员的营销热情,这在危机时刻很有帮助;比如东风柳汽,现在推出6A服务,虽然内容新意不多,但是冬天本就是存脂肪练内功的时候;比如中国重汽,马上要推出合资生产的新型重卡,表明萧条之下,什么都可以收缩,但是产品不能收缩,创新不能收缩;等等。 管理大师德鲁克先生说:什么是成熟的企业,唯有经历两次成长危机的企业才算得上是成熟的企业。德国哲学家尼采说:人生到世界上以后就是非常苦难的过程,我们的人生很难,我们的企业很难,我们的国家也很难;但是那些没有消灭我们的东西,将使我们变得更加强大。中国哲人说: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因此,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