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作品江上赏析 《江上》是一首七言绝句,出自《临川先生文集》,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的作品之一,全首诗只有短短28个字。《江上》通过描写无尽的江水,从而托物言志表达了自己不屈从黑暗,要反抗黑暗的决心与斗志。 江上王安石古诗配画 引原文:江上 江北秋阴一半开, 晚云含雨却低徊。 青山缭绕疑无路, 忽见千帆隐映来。 《江上》主要意思如下:大江北面,秋天的云幕已经开了,乌云在风中沉重缓慢的徘徊移动着。望向远处,青山层峦叠嶂看着像阻断了江水的去路。忽然远远的看见船转了个弯,映入眼帘的又是绵延无尽的江水,江面上无数的白帆船只向我驶来。 《江上》创作于王安石变法失利后,王安石辞去宰相之位,退居金陵,此后的王安石纵情山水间,一天游览长江时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诗。 《江上》是一首写江行的诗,整首诗的基调是灰暗和压抑的,但是在这个底色上却有着一个开阔的视野和画图,整首作品有着一种含蓄而朦胧的美。景中有情,表面是一首山水诗,但是实则是一首抒发情感的诗,主题丰富。 而王安石还有另外一首作品,叫《江上王安石》,这是一首离别诗,王安石将离情用自己的手法描述成一个能吹动的物体,从而让人眼前一亮,感情也更加的真挚与自然。通过视觉与听觉这两个方面进行描述。 引用原文:江上漾西风,江花脱晚红。离情被横笛,吹过乱山东。 北宋思想家王安石年谱 何为年谱?年谱就是按照年月将某个人的一生所作所为进行记录叙述,并通过编年体裁的形式进行记载。年谱主要是其记载的人为主要核心,然后以年月为经纬,然后将其一年中发生的大事活动进行介绍,从宋代开始就已经有了年谱,到清代时期,年谱的使用达到了鼎盛时期。今天我们要介绍的就是王安石年谱。 王安石画像 王安石是北宋年间的人物,北宋已经开始有了年谱的普及。 1021年,也就是宋真宗天禧五年辛酉,王安石一岁 11月12日于江西抚州出生 1030年,仁宗天圣八年庚午,王安石10岁 王安石父亲王益调到韶州任殿中丞知,王安石随其前往。 1033年,明道二年癸酉,王安石13岁 王安石随同其父亲回到抚州临川参加祖母的葬礼 1036年,景祐三年丙子,王安石16岁 服丧期满,王安石父上京,王安石随同。 1037年,景祐四年丁丑,王安石17岁 王安石父任通判,王安石随同。 1039年,宝元二年己卯,王安石19岁 王安石之父,在任上去世 1042年,庆历二年壬午,王安石22岁 王安石参加科举中进士,同年任职淮南节度判官。 1046年,庆历六年丙戌,王安石26岁 任职期满,王安石不愿上京升值,自愿请求担任鄞县知县。 1051年,皇祐三年辛卯,王安石31岁 任舒州通判 1054年,至和元年甲午,王安石34岁 此后王安石不愿出仕,直到九月任群牧司判官。 1057年,嘉祐二年丁酉,王安石37岁 在常州任职太常博士 1058年,嘉祐三年戊戌,王安石38岁 再次升职,任判官 1061年,嘉祐六年辛丑,王安石41岁 王安石为工部侍郎,同时身兼多职 1063年,嘉祐八年癸卯,王安石43岁 王安石母亲去世,葬于江宁。 1067年,治平四年丁未,王安石47岁 为翰林学士 1068年,神宗熙宁元年戊申,王安石48岁 宋神宗召见,入京 1069,熙宁二年己酉,王安石49岁 任参知政事,也就是副宰相,推行新法 1070年,熙宁三年庚戌,王安石50岁 提拔了一大批新人,如韩绛等人,推行保甲法。 1072年,熙宁五年壬子,王安石52岁 推行保马法和市易法 1076年,熙宁九年丙辰,王安石56岁 其子去世,王安石被罢相,任判江宁府 1078年,元丰元年戊午,王安石58岁 被封为舒国公 1080年,元丰三年庚申,王安石60岁 被封为荆国公,人称王荆公 1084年,元丰七年甲子,王安石64岁 将其居住的半山园改建为寺庙 1085年,元丰八年乙丑,王安石65岁 宋神宗去世,新皇登基,王安石变法被废除 1086年,哲宗元祐元年丙寅,王安石66岁 病逝,享年66岁。 王安石作品读史介绍 读史是一首七言律诗,北宋著名诗人王安石创作的一首咏史诗。《读史》作品收藏在《全宋诗》中。《读史》这部作品与王安石的咏史作品一样,是对于现实问题有感而发而创作的一首即兴作品。全文共65个字,内容深刻达到了很高的思想境界。 王安石画像 引原文: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黯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从古至今能功成名就的人都是历经磨难的,但是他们的伟大事迹将会何人来记载呢? 处于当世当场的人都无法正确客观的将事情描述清楚,记不准确,那么后人就更说不清楚,道不明真相了。 史书记载的也有糟粕的,用文字叙述的内容记录的事实其实很难表达就像人们用绘画来描写人物肖像始终无法画出其精神气。 通过史书记载怎么能将圣贤人的思想全部记载完全呢?但是却依然有无数人抱着古典,不能醒悟。 首联讲述了诗人的忧虑,多少人为了能功成名就,背井离乡,千辛万苦才能有所成就,这些努力过后这奋斗精神,如果没有后人为其记载流传那不是太过于可惜吗? 颔联诗人感叹,现在都讲不清楚了,千年后还有谁能道真相呢? 颈联表述了诗人的内心情感,他为这些能人感到遗憾,历史真相不能得到完美记载。 尾联也是抒发自己的看法与见解。 整首作品表达了诗人认为对于史书记载应该要剔除糟粕,吸取精华,这样才能达到一个高境界。在作品中诗人显然思想很顿悟与开明,他清新的认识现实社会,又能理智的看历史,看未来,可谓是思想独立有见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