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的学生有哪些 陈寅恪一直以来都被冠誉为“教授中的教授”,他在清华研究院任职期间,每堂课都座无虚席,连朱自清、吴宓如此的知名教授都一堂不落的旁听陈寅恪的课。而且众多闻名而来的旁听生从未失望过,皆是在其课堂上满载而归,受益匪浅。 陈寅恪的学生 当时,陈寅恪所在的清华研究院英才辈出,与陈寅恪齐称为四大国学大师的另外三位皆是名满天下的知名学者,王国维、赵元任、梁启超,而且学院内的学生也是优中之选,要在当时顶级学者圈内站立脚跟是不容易的,更何况是做到令恃才傲物的青年学生信服认可更是难上加难,但一向治学严谨并且勤勉的陈寅恪做到了,他将自身所含的通世之才在课堂上展现的淋漓尽致,吸引了无数追崇者。为此,傅斯年曾评价陈寅恪“陈先生之学问,近三百年来无一人能及”。 陈寅恪晚年时期,望眼学界与其有同等学术造诣的人已是凤毛麟角,那个时代对高深学术的追求也已嗤之以鼻,故而来听陈寅恪讲学的学生越来越少,之后便不再教授课业,转而著书论作。 在这段双眼不能及的艰辛岁月中,一为名叫黄萱的女同学自愿为陈寅恪当助手,每天准时来陈寅恪的住所报道,为当时已双目失明的陈寅恪翻阅典籍资料并且朗读材料,誊录书稿。日复一日,转眼便坚持了14年之久,直到文革开始,她才被驱赶。而黄萱虽在之后的学界并未有所大的成就,但却见证了陈寅恪重要著作完成的全过程,连陈寅恪在临终时期也称赞道黄萱是承袭其论述思想最为到位的学生。 历史上的陈寅恪是怎么死的 文化大革命期间,一切骇人听闻的批斗、迫害在陈寅恪一家同样上演着,陈寅恪在文革期间几乎是在终日周旋于上交书面检查与各类的声明、申述书函之中,他对共产党、马列主义的排斥令其一家人身陷囹圄。 陈寅恪怎么死的 在文革时期,任何态度都会被无限上纲上线,且极尽断章取义之能事,使得陈寅恪在守卫其尊严的同时遍体鳞伤,当时他已深受失明与腿疾之苦,加之亲友家属的疏离,生命的光芒已趋于暗淡,关于死亡的这个话题也一直存在于他的文字之间,但不同于众多在文化革命中已死来获得解脱的人,陈寅恪在承受屈辱与重压之下,表现出了惊人的生存意志。 陈寅恪并非死于文革期间的精神崩溃,他保留着作为一名学者的自尊坚持到了最后一刻,却再也撑不过高强度的折磨下身体机能的罢工。文革期间最令人惶恐的莫过于高音喇叭,陈寅恪的住所周围布满了高音喇叭,造反派故意为不能看只能听的陈寅恪安排这种摧残听觉的手段,日夜播放批斗游行的通知,而且必定会有人在期间丧命,令陈寅恪与他的妻子一直生活在惶恐不安中。 高音喇叭的日夜折磨使陈寅恪的心脏负担越来越重,病情也日益严重,在生命将要告罄的阶段,陈寅恪一家被逼搬家,这无疑是在加速陈寅恪的生命消耗,在西南区五十号的平房宿舍中,简陋的家用,并未停歇的压迫,使得陈寅恪的生命走向了终结。 1969年10月7日,凌晨5点,因心力衰竭,伴有肠梗阻麻痹与世长辞,享年七十九岁。 陈寅恪的名字应该怎么读 陈寅恪名字中的“恪”的读音一直存在很大的分歧,与陈寅恪相熟的人都称其为陈寅恪“que”,但此读法在《说文解字》、《康熙字典》、《现代汉语词典》中皆无记载,在20年代至40年代期间,清华北大出身的高层知识分子皆如此称呼陈寅恪先生,这不禁引起大家的疑问。 陈寅恪塑像 如此众多的人称其名字为“que”,询问其中一两人,却都说不出详细原因,大多都是人云亦云,曾经在北京大学任教的王力先生在一次采访中透露,“恪这个字本身只有"ke"一个读音,但在陈先生的名讳当中,大家都读为“que”,所以我也跟着这样称呼了,并未有正式的资料可以作证”que”这个读音。” 既然是人云亦云,那这个读音的源头出自何人呢,竟连语言学家赵元任先生也将此字读为"que”,这其中的奥秘其实可以用方言读音来解释,因为在南方的一些省份“恪”的读音接近于”quo”,但国语标准中是没有这音的,故而随了乡音将名字读为"que”,陈寅恪先生在北方教学期间,大家也都习惯了称呼其南方的叫法。 对于名字读音的误解,陈寅恪先生倒并不放在心上,也未曾纠正,有人问其原因,陈先生反而笑着问道:“有这个必要吗?”如此精通国学的大师将其一生精力心血都灌注于学术研究上,对待自己的学术纠正反倒顺其自然了,可谓是大家风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