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的资料 元稹的资料中记载他的家族世代都是文官,他小时长相十分清秀,父母非常宠爱他,三四岁的时候父亲就带着他读书。但好景不长,在他八岁那年他的父亲去世,几个哥哥不愿意供养他,母亲只得带着孩子去投靠娘家,日子变得非常困难,但母亲非常坚强,一方面照顾孩子的生活,另一个方面也没有放弃对他的教育。 元稹画像 母亲的娘家比较安定,元稹的童年虽然艰难,但在母亲的保护下,仍旧很快乐,母亲持家有道感染了元稹,他很好学常常向别人借书或去姐夫家求教,他的表兄又教他骑马射箭,不满十岁的时候,元稹在作诗方面的天赋就显示出来,在民间的生活让他对农村的环境有所了解。 元稹的资料上提到在他十五岁的时候,就投入考试之中,但是夺取了功名的元稹并没有得到官,只能一直闲居在长安里。但这并没有让他停止学习,京城的文化和广泛的兴趣让他的文化修养得到了提高,开始大量的作诗。后来元稹再次参加考试,与白居易同登榜单,两人成为好友,入仕之后有了结婚的资本,于是元稹将这件事提上了日程,不久后便成婚。 元稹当官后不停的上疏献表,引起了皇帝的注意,受到召见,他的勤恳锋芒毕露,引起他人的不满,后被贬官到河南,这时元稹的母亲去世,他悲痛欲绝,守孝三年。以上便是史料中记载的元稹的资料。 元稹会真记 据史料记载,元稹会真记应创作于公元804年,又名《莺莺传》,主要是讲述了张生与崔莺莺的凄美爱情故事,后人多认为这是元稹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而作,但因为其中很多修饰虚构的语言,所以并不能当作其个人传记而论,而是当作文学作品来评价。 元稹画像 元稹会真记中介绍了贞元年间,穷书生张生路过蒲州时恰巧遇到了暂住在普救寺的崔家母女,在蒲州发动兵变时,张生救下了崔家母女,崔家为表谢意特意设宴款待张生。宴席上张生见到了崔家小女崔莺莺并被其美貌所吸引,随后张生托丫鬟红娘将亲笔所作《春词》转赠予崔莺莺以示心意,崔莺莺也回赠情诗并委婉约张生夜会,在红娘的牵线下,张生最终抱得美人归。但是好景不长,数月朝夕相处后张生便因赴京赶考离开了莺莺,思君心切的崔莺莺千里寄去信物,却得不到张生肯定的答复,归期未有期。同时张生还将自己与崔莺莺之间的情事告诉了自己的朋友,在张生的口中,崔莺莺是一个美艳的女子。 元稹会真记通过描绘崔莺莺与张生的相识、相恋及最终被抛弃的悲剧爱情,细致的刻画了崔莺莺这样一个敢于冲破封建束缚、努力争取自由爱情的女性形象。 该作品后来被改编为很多版本,其中王实甫的《西厢记》是以“大团圆”结局,在墨客文人的意淫之下崔莺莺的悲惨爱情反而成就了王实甫。 远望元稹 元稹是河南人,其父是元宽,母亲郑氏非常贤能而且文采斐然。元稹自幼聪慧,在母亲的亲身教授下,15岁便擢第,25岁时和白居易同期中进士并成为终身挚友,两人更是以推动新乐府运动而被世人尊称为“元白”,其诗号为“元合体”。元稹的优异创作中尤以诗的成就最大,现存于世的大约有八百三十余首,其中《菊花》、《遣悲怀三首》等都是他的代表作,那么《远望》元稹写的是什么呢?《远望》元稹表达的主要意境是什么呢?《远望》元稹又是在什么背景下创作出来的呢? 元稹剧照 唐大和三年九月,元稹主要担任尚书省左丞一职,正是因为此职务的便利,他开始在朝野中整顿吏治,为了恢复谏官的作用、整顿政府官员,他采取了严格措施并将当时受人非议最多的七名官员贬谪出京,这引起了朝野上下的一番热议,更多的官员并不认可他的这种行为,而且因为元稹平时就没有操行,上下官员心里对此并不认同。恰巧宰相王播突然病逝,李宗闵正再度掌权,元稹受到排挤最终于大和四年正月被迫辞去尚书省左丞职务,转而出任检校户部尚书,兼任御史大夫等职,这首《远望》便是他在此背景下于武昌仲宣楼里有感而发。 这首诗直译过来便是,满眼望去尽是萧索的冬天风景,落叶散落遍地被雪覆盖,山间寺庙被漫山遍野的红树裹在其中,此时站立在仲宣楼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就像漳水缓缓向东流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