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常识 > 休闲时光 > 闺怨 王昌龄

闺怨 王昌龄

时间:2016-09-21 来源:发票查询网
编辑:发票查询 人气:

闺怨 王昌龄

王昌龄作为唐朝极富盛名的大文豪,一生之中写下了无数的诗篇,其中有很多都是我们在小学的时候便已经学到了。王昌龄虽然处在盛唐时期,大多数的诗都是抒发自己想要入朝为官,然后一展雄心抱负。但是,王昌龄也写下了一些较为婉约的诗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闺怨》王昌龄这首诗。

闺怨诗画图

闺怨诗画图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这是《闺怨》的全文,《闺怨》王昌龄这首十分简短的五言绝句,却蕴含了作者很深的情感。

《闺怨》的大意是:身在闺中的少妇不知道人生的愁苦,在春天来临的时候,化好妆来到阁楼上。少妇在阁楼上忽然看到了杨柳已经抽出了嫩芽,心中便十分后悔叫自己的丈夫去站场上杀敌建功,获取封侯。

短短的二十几个字,便将少妇心中的思想感情变化细腻的描绘了出来。在《闺怨》的开头写道少妇不知愁,只知道化好妆去欣赏风景。但是,第三句将女性突然变得上心难过起来,原因就是少妇看到了杨柳已经抽出嫩芽,但是自己的丈夫却因为上战场,至今还没有回来。

《闺怨》这一首诗,从始至终都没有提到王昌龄的想法,只是单纯的描绘少妇的心理变化。但是却从侧面反映出王昌龄十分的痛恨战争,想要自己上战场,然后将给人们带来苦难的战争结束,让人民们可以过上幸福的生活,表达出王昌龄想要报效祖国的思想感情。

王昌龄怎么死的

王昌龄出生于公元690年,字少伯,是山西太原人士。王昌龄时盛唐时期一名极富盛名的边塞诗人,在王昌龄所写的诗篇当中,边塞诗的数量最多,并且王昌龄所写下的七绝边塞诗得到了很多大文豪的认同,被称为“七绝圣手”而清朝的沈德潜更是将王昌龄与诗仙李白并列,认为王昌龄和李白在七绝诗上的造诣无人可比。但是,年仅六十六岁的王昌龄却早早离世。那么,王昌龄怎么死的呢?

王昌龄石像

王昌龄石像照

根据历史资料记载,王昌龄由于身怀才能,受到了唐朝统治者的重视与信任,从而在官场之上有一席之地。在公元755年,唐朝爆发了著名的“安史之乱”,被贬的王昌龄只能回老家。

王昌龄在公元756年,在经过亳州时,被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那么,亳州刺史闾丘晓为什么要杀害王昌龄呢?历史资料当中作出了解释。那就是亳州刺史闾丘晓一味嫉妒王昌龄的才能,害怕王昌龄在自己管辖的地区展示才华,威胁到自己的官职,从而将王昌龄杀害,从这可知王昌龄怎么死的。

王昌龄被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这一件事情公诸于世之后,引来了无数人的口诛笔伐,纷纷斥责亳州刺史闾丘晓,认为亳州刺史闾丘晓没有人性,为了一个已经去世的人,竟然将才华横溢的“七绝圣手”杀害。虽然亳州刺史闾丘晓在案情审理之后,被绳之以法。但是,不论是唐朝时期的人,还是如今的文学爱好者,对于王昌龄的死,都感到无比的惋惜。

从军行王昌龄

王昌龄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一生之中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在写下的诗篇当中,《从军行》王昌龄这首就是十分受人喜爱的一首。

从军行王昌龄诗画图

从军行王昌龄诗画图

王昌龄《从军行》原文是:“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首诗的下联“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是千古名句,表达了王昌龄离职要报效国家,收复失地的决心。

《从军行》大意:“漂浮在青海上空的乌云,将雪山都给遮住了,我站在孤城当中,眺望着处于远方的玉门关。在塞外所经历的诸多战争,已经磨穿了身上所穿戴的盔甲,如果不打败西部进犯的敌人,绝对不会回乡。”

王昌龄的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象,是我国青海湖地区的风景。在我国的青海湖上空云雾弥漫。而在青海湖的北面则有绵延千里的雪山。在雪山的后面便是河西走廊,在河西走廊的大漠当中,伫立着一座孤独的城堡。再往西边走,便是与这座城堡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在诗中,将这些事物全部的集中到了一起,描绘了一幅广阔壮丽,但是又有一些凄凉的画卷。

《从军行》王昌龄这一首诗所表达出来的情感,是王昌龄在赞美祖国的大好山河时,又表达出想要利用自己的才能,投身战场。与身在塞外的战士们一同抵御外来的侵略者,收复国家的失地,保证国家领土的完整以及人民百姓的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