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常识 > 休闲时光 > 红岩故事

红岩故事

时间:2018-12-30 来源:发票查询网
编辑:发票查询 人气:

“这是他们在狱中用被单做的五星红旗。”“我知道,这是他们听到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后,按自己的想象做出来的……”4月25日,重庆市沙坪坝区歌乐山上的白公馆内,一群小学生叽叽喳喳地交换着自己知道的红岩故事。

“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我们愿把这牢底坐穿。”1949年11月27日,重庆解放前3天,国民党统治集团在溃逃前夕,将关押在白公馆、渣滓洞的 200多名革命人士集体屠杀,烈士鲜血染红了歌乐山。时隔69年,记者跟随着一群小学生来到这里,孩子们天真的笑脸与纪念馆肃杀的气氛形成强烈反差,然而,这不正是先烈们牺牲奉献的目的吗?若先辈英灵有知,看到今天孩子的无忧生活,应该会露出欣慰的笑容吧!

渣滓洞女牢房门边烈士名录上,一个人名格外眼熟——江竹筠,她是小说《红岩》中女主角江姐的原型,在丈夫牺牲后她谢绝党组织的照顾, 坚定地表示: “继续去战斗。”后因叛徒出卖被捕,敌人用多种酷刑折磨她,让她交待组织关系,但她始终坚贞不屈、守口如瓶,在一次刑讯中她昏死了3次,醒来仍坚定地说: “毒刑是太小的考验”“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与她一样,狱中的同志在敌人的屠刀下想的却是总结地下党工作的经验教训,后来,从大屠杀下侥幸脱险的罗广斌将之上交党组织,于是就有了我们如今看到的“狱中八条”。

“以变秋天为春天的精神,把祖国的荒沙耕种成为美丽的园林。”渣滓洞楼下第六囚室内,墙上镌刻的这首蓝蒂裕烈士给儿子的《示儿》,如一束光照亮了整个阴暗的囚室。到底是什么使革命先烈们有着如此坚定的革命理想?渣滓洞、白公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一路走来,诵读先烈们用血和骨铭刻的诗文,记者找到了答案,“只为祖国不为家,消灭群凶与爪牙”“愿以我血献后土,换得神州永太平”“作茧自缚非夙愿,碧血丹心换中华”……1949年春节,辽沈、淮海、渡江战役告捷后,他们通过反复交涉,成功地举行了春节联欢会;在开春节联欢会的同时,拥有20多名狱友成员的“铁窗诗社”宣告成立,虽然所做大部分诗篇在 “11·27”大屠杀中被焚毁,但遗留下来的20多篇,篇篇雄浑壮阔、响彻云霄……这一幕幕展现在眼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无不是对记者疑惑的最好解答。

这些英雄大都牺牲在黎明前夕,但他们敢于斗争、乐观积极、不怕牺牲的精神,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更需要我们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作支撑。红岩精神蕴涵着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等方面的丰富经验,为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供了历史镜鉴,也是我们今天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重塑风清气正政治生态的强大精神力量。习主席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到,要“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革命先烈在斗争中所培育和实践的红岩精神,为今天的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提供了可效仿的典范。

“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走在红岩魂广场上,耳边传来《红梅赞》的乐曲声,雨后初晴映衬得大门两旁的三角梅愈发红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