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鼹鼠的土豆 早上打开微信,有人发给我这样一段话:有人一下就能够活到点子上,有人一辈子不着边际。活到点子上就是能够专注于对生命最重要的事情,有三大要素:第一,有一个自己特别喜欢做的事情,而且这个事情能够养活自己;第二,对于生命不需要的财富没有过分的贪欲,能够云淡风轻;第三,有一个可以专注一生去爱的人,可以相伴终生。 觉得真是好,发到豆瓣广播上,友邻“赈早见琉璃主”觉得和罗素的《我为什么活着》遥相呼应,我也这么想,其实说白了,生活就是这么几件事。大家之所以会追成功学呀、励志呀、心理呀,其实说到底都是想追寻自我管理,找到生活的平衡,而这些书基本也都是围绕这个的。 最近读李叔同的《转身遇到佛》里面关于自我改变的论题的三个步骤是学习、自省、改变。这的确是很棒的总结。我总是劝还在学校里的弟弟妹妹、侄子外甥们利用暑假出去打工,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在打工的时候学习、了解这些相关的知识。思考出自己到底喜欢做什么,想做什么。然后剩下的就是努力去做自己喜欢的事。越早找到自己喜欢,想做的事,越早开始努力,就越早能得到乐趣,当这种这种努力得到反馈,会成为一种巨大的能量影响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多时候、很多人随大流,人家创业,他也创业,干着干着没激情了,发现原来这不是自己的喜欢的东西,对这事的热情不够了。或者一直迷茫,做自己不喜欢的事,等发现自己喜欢的事,已经没有选择的余地了。 想要的多的,止损都深,而活得很累,很痛苦的原因,也在于想要的太多,这可能和现代社会的压力大、竞争激烈、人心浮躁有关,大家都觉得出人头地、封妻荫子才能算成功,而忽视自身是不是真的幸福快乐。而当得到了得到普通认知上的“好东西”,才察觉有那儿不对劲,又说不出来。就像《无极》刘烨演的那个角色的台词“我没有对不起任何人,但是我现在知道我错了,其实我一直对不起一个人,那就是我自己。”我们一直努力追逐,然后得到一大堆别人想要的东西,回头发现忘了自己想要什么了。从一开始就找到并且明确自己喜欢做的事之后,为之努力,人生有了寄托,对于那些不必要的财富克制能力就强。 相伴终生是一个很大的话题,我觉得这是两部分组成的,一个是爱别人、另外一个是让别人爱自己。爱是一种能力,出于本能的能力,以前单身聚会的总结里有过这么一句话:一切都不是问题,问题在于我没有在他心里。不得不说,不是我没有遇到对的人,而是我没有学会把我自己放进我心里那个人的心里。其实这个主题,是既不会爱别人,也不会让别人爱自己的表现。艾里希·弗洛姆《爱的艺术》论述爱别人的能力观点的意见是:“人们认为爱的问题是一个对象问题,而不是能力问题。他们认为爱本身十分简单,困难在于找到爱或者被爱的对象。爱首先并不是同某个特殊的人的关系,而更多的是一种态度,一种性格上的倾向。”爱不是占有、索取,爱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关怀、责任。弗洛姆在论述让别人爱自己的观点里认为“如果你在爱别人,但却没有唤起他人的爱,也就是你的爱作为一种爱情不能使对方产生爱情,如果作为一个正在爱的人你不能把自己变成一个被人爱的人,那么你的爱情是软弱无力的,是一种不幸。”我很赞同这个观点,这真的是一种不幸。我喜欢的一个绘本的名字叫《走在变得更好的路上》里面的结束语是:走在变得更好的路上,遇到最好的人。在《爱出色》里,汪小菲没钱、没背景,但是用摄影师的话说“她有光!”她就能吸引别人,得到别人的爱。以前写过一篇,讨论这事的文章,有个友邻提出最低的标准是做一个“不一定有益,但是一定要无害的人。” 以前我去寺里玩的时候,蹭听一位老师傅给小师傅们讲经的一句话,忘了出自哪了。 倾听比表达更好、付出比索取更好、理解比争论更好,放下的越多,得到的越多。不光要倾听别人,也要倾听自己,不妨停下来思考一下,找到自己心灵的归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