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很多人在自己的圈子里很自信很外向,但到了人多的稍陌生聚会场合,常常表现得比较拘谨,不太主动融入聚会中。看看这篇文章是否对你有帮助。—— www.vikilife.com 文/Noah Gu,知乎网 大三上过一节Effective Business Communication的课,Business Communication基本是美国大学商学院的必备课程,不同学校不同教授的教法不一样,但感觉教科书上的内容太有限,随后深入研究了如何在陌生社交圈开口的问题,读了Amazon上搜索出来的关于Networking的第一页面的所有书,并做了很多笔记。 于是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翻出了在Evernote里的笔记,考虑到有一些可能适合美国的社交场合,这儿只摘录一部分我觉得跨文化通用的。 1. Start with food and drinks. 食物和酒往往是打开话题的最好催化剂,哪怕是一个简单的下午茶,少量的cookie往往也可以引出适合的话题,甚至可能是一块甜点的做法,一杯咖啡的醇厚与否。主动给别人倒茶倒酒,都是很礼貌很温和的方式去博得一个好感,这不是所谓的讨好,而是尊重,哪怕对面坐着你的情敌你的对手,你若依然可以泰然自若的给予尊重,方为真的“不战而屈人之兵”。 2. Break the Ice first. Icebreaking是Communication里一个探讨很久的话题,无数次遗憾的经验告诉我,做第一个伸出手的人,做第一个开口的人,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3. Curiosity is the priority 看到@庄無己提到的, 但是我经过了几次比较陌生的人,你把他们当好朋友,倾吐了想法,他们并且从中获益了,但是反过来对外宣传说你是骄傲的臭傻比时,你大概才会和我一样明白人类可能生来不是善的。 我持有不太一致的看法,因为结识别人的过程,总伴随着好奇,又伴随着故事的分享,这个故事包含的是你的成功或失败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可以展现你的价值观(To make people know what you stand for and value),或者说让别人可以定义“你是什么样的人”。 所以纵然我是个年轻人,我也不担心别人宣传我是骄傲的臭傻逼,“经得住多少诋毁,才经得起多大的赞美”,你无须担心别人的标准,你只需做好自己。你无法取悦每个人的标准,你又不是人民币。Don’t be afraid to be a debatable person. 补充一个故事: 结识Z是在一个我已迟到的饭局上,饭局上所有人都是第一次见,但因为大家有相似的背景,便打开了话匣子。饭局下来,我只记住了每个人的名字,除此之外了解的并不是特别多。Z饭局之后要去机场,我主动提出不如一起喝杯咖啡,再送他去最近的地铁站搭车。我们在街角找到了一家星巴克,短暂的寒暄之后,我非常好奇他的经历,于是主动讲了自己的成长故事,接着Z也开始讲他的故事。 Z有着非常传奇的人生,他毕业于某著名高中,后入读早稻田大学,在日本度过了俩年大学生活之后,他觉得需要一个更广阔的舞台去看世界,最后决定转学来美国。今年从美国一所名校毕业,又被一家著名的日本汽车巨头录取,CEO亲自来美国面了他,在和CEO畅谈了俩个小时人生和理想后,他决定放弃这份工作Offer,去斯坦福读硕士。 从Z君身上,我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年轻人拥有横跨中美日三国文化的智慧,还看到了懂得取舍的勇气,而这些都是由好奇引开的。 虽然我们只是萍水相逢,性格也有很大不同,但这没有阻止我们打开话匣子,分享彼此的故事,并成为朋友。我们交换了联系方式,表示一定要Keep in touch。 4. Don’t lie, even you won’t meet this person again. 回顾人类的历史,不难发现大部分的社会关系的建立,无非围绕着部落,村庄,城邦。大航海时代的开始,改变了这一格局,国家之间建立了外交关系,而普通人的社会关系也开始跨越五湖四海。传统意义上的部落,村庄和城邦关系得以稳固,归根结底人们之间知根知底,在于有较高的透明度,信息的交流速度虽然比较慢,但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障碍。而这个时代信息交流速度日新月异,导致你的每一个谎言可能需要更多的谎去圆,所以无论是个人还是公司,保持透明度尤为重要,因为你的一些真实信息在LinkedIn/Facebook/Twitter/知乎/微博上完全可以被搜到,你的谎言可能都活不过一个晚上。 拒绝谎言,保持应有的真诚,这会对别人了解你带来巨大的便利,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陌生的隔阂,利于进一步的建立信任。你可以把每一次别人对你的试图了解当做自我营销的机会,真诚的展现自己。 5. Be a good listener, then ask a good question 旁观过很多人在陌生场合的对话,大多数对话从姓名,籍贯,工作,求学经历开始,泛泛的聊聊兴趣就没了。纳尼?就这么没了? 所以,我喜欢问这几个问题: 1)你最有激情的事情是什么?(而不仅仅是兴趣) 2)你的短期目标是什么?(包括生活和工作) 3)有长期目标吗?(而不仅仅是梦想) 有人说,初次见面,就问这个,不合适吧。其实这三个问题势必包括了工作,求学经历和兴趣这三个主题,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了一个Tunnel Test: 因为这个Tunnel Test检验了以下俩种可能: 1.你们是否有共同或相似的激情所在? 2.你是否有能帮到别人的地方? 【这是我(或者能成为你的)在任何一场谈话中优先考虑的事情。】 PS:尤其你在和一个姑娘聊天的时候,要深知“女人需要的是共鸣,而不是答案”。 6. Be a Giver. 沃顿商学院教授亚当?格兰特(Adam M. Grant Ph.D.)今年出了一本书,叫“Give and Take: A Revolutionary Approach to Success”,格兰特在书中指出,人际交往网络里有三种,一种是Taker,一种是Giver,还有一种是Matcher。 Givers贡献者 贡献者的显著特点是他们不带任何回报目的的进行积极贡献,他们置别人的利益优于自我利益之上,贡献者并不认同食物链理论,基于帮助别人成长也是帮助自我成长的一种信念,积极的为各式各样的人提供帮助。贡献者和索取者的区别不仅限于金钱或者物质方面的差别,而更多的是一种对待他人的态度。 这也是我为什么会在每一次无论熟悉还是陌生的谈话中努力思考 “我有什么帮到TA的地方?” 但是你会问: 1.为什么我们从感情上更讨厌索取者,自己却成为不了奉献者? 对索取者的警惕是普遍的,但因为我们总是警惕着别人最糟糕的一面,导致了我们自己最糟糕的一面也不可避免:怕成为别人眼里的的笨蛋,我们不情愿的背弃了我们高贵的品质—慷慨。 2.贡献者是不是真的是笨蛋,老是吃亏? 还真的不见得,格兰特的研究表明,同一行业里,贡献者的收入往往是最高或者最低的,索取者偏中下,交换者偏中上。他进一步总结发现,贡献者在四个职业方向上又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社交,协作,评价,施加影响。 * 贡献者在社交网络更受欢迎,已经无可置疑。 * 贡献者商业协作工作里,产出往往更高,更容易受到同事尊敬。 * 贡献者评估他人的过程往往也是发现自我和发现他人价值的过程,日积月累,对人才的评估能力会大大增强。 * 贡献者施加影响力是一个综合化的过程,包括:销售,说服,谈判,这些软技能帮助别人支持我们的商业想法和观点。 如果你抱着来贡献价值而不是索取价值的目的来开启每一次对话,你会更加自如和自信, 而懂得慷慨和乐施的人,你的生命也会更加饱满。:) 引用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来结尾,From Ashton Kutcher: Be Smart. Be Generous. Be Thoughtful. ————————————-End——————————————- 最后补充一句: 自信,自如不等同于外向,很多“外向”的人,其实并不自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