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常识 > 生活常识 > 【国际扫盲日】国际扫盲日:国际扫盲日-背景,国际扫盲日-目的

【国际扫盲日】国际扫盲日:国际扫盲日-背景,国际扫盲日-目的

时间:2017-04-26 来源:发票查询网
编辑:发票查询 人气:

篇一 : 国际扫盲日:国际扫盲日-背景,国际扫盲日-目的

国际扫盲日(International Literacy Day)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65年11月17日所召开的第14届代表大会上所设立的。日期为每年的9月8日,旨在动员世界各国以及相关国际机构重视文盲现象,与文盲现象作斗争,并促进世界各国普及初等教育,提高初等教育的水平,使适龄儿童都能上学,达到能够识字的目标。最终达到增进人际沟通,消除歧视,促进文化传播和社会发展的目标。

国际扫盲日_国际扫盲日 -背景

国际扫盲日:国际扫盲日-背景,国际扫盲日-目的_国际扫盲日国际扫盲日

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四次大会决定,每年9月8日为国际扫盲日。其目的在于各成员国和有关国际机构同文盲现象作斗争。从此以后,各成员国每年这一天都组织各种活动。

许多国家政府和非政府组织都向本国人民发出呼吁的函件和文告,建立国家范围的、区域的、地方性的扫盲组织,通过各种媒介宣传扫盲的重要意义,评价扫盲工作取得的成绩,研究进1步开展扫盲的办法和措施。

中国党和政府历来重视扫盲工作。尤其在老、少、边地区,盛地、县政府部门每年都派专人进行扫盲工作。在山西、河北、内蒙、吉林和黑龙江省都出现了扫盲先进县,使数以万计的农民摘掉了文盲的帽子,学到科学种田的技术,走上了科技致富脱贫的道路。

国际扫盲日_国际扫盲日 -目的

2008年9月8日是第4三个“国际扫盲日”(International Anti-Illiteracy Day)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2008年国际扫盲日的主题依然确定为“扫盲与健康”(与2007年相同),旨在让人们更多地关注读写能力与公众健康之间的关系。

文盲现象是1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为了消灭文盲现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1966年就决定,把每年的9月8日定为国际扫盲日,目的是动员世界各国和有关国际机构同文盲现象作斗争,并希望通过国际扫盲日活动推动扫盲工作的开展,使各国适龄儿童都能上学、在校学生不过早辍学、成年文盲有受教育机会。

为促进全球范围内扫除文盲的工作,1987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宣布1990年为国际扫盲年。联合国还曾宣布,从2003年1月开始的十年为国际扫盲十年,努力实现2015年以前将全球成人文盲总数比2000年减少一半的目标。

国际扫盲日_国际扫盲日 -主题

全球扫盲工作依然任务艰巨。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2009年国际扫盲日的致辞中指出,目前全世界约有7500万适龄儿童未能入学,数百万青年过早离开学校,五分之一的成年人缺乏基本的识字和写作能力,其中大多数是妇女。潘基文指出,识字关系着1个人的自尊、机遇和发展前景。潘基文呼吁各国政府、政府间组织和民间社会加强承诺并提供必要的资源,使全球扫盲工作取得切实进展。

2009年9月8日是第4四个“国际扫盲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该年国际扫盲日的主题确定为“识字增强能力”,旨在让人们更多地关注读写能力与个人发展之间的关系。

历年国际扫盲日主题

2005年:文化与持续发展

2006年:识字保持社会发展(Literacy sustains development)

2007年:扫盲与健康 (Literacy,key to good health and well-being)

2008年:扫盲与健康(Literacy is the best remedy)

2009年:识字增强能力

2010年国际扫盲日的主题是:扫盲与妇女赋权

2011年国际扫盲日的主题是:扫盲与和平

2013年的国际扫盲日主题是:服务于21世纪的扫盲

国际扫盲日_国际扫盲日 -方法

国际扫盲日:国际扫盲日-背景,国际扫盲日-目的_国际扫盲日中国文盲数据

在国际社会共同努力下,扫盲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根据教科文组织的统计,过去几年,成年人的文盲数量从1985年至1994年8.17亿减少到2000年至2006年的7.76亿。同时全球识字率则由上一时期的76%上升到84%。

但是,全世界的扫盲任务依然严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2008年国际扫盲日的致辞中指出,目前全世界约有7.74亿成年人是文盲,有7500万适龄儿童未能入学,还有数百万青年过早离开学校。

谈及有关“扫盲与健康”间的关系,潘基文指出,文盲现象对人类健康有直接的影响。如果不识字,人们就无法阅读药瓶上的说明。不识字意味着人们不太可能了解与艾滋病、疟疾和其他传染病有关的事实。潘基文强调,对于实现千年发展目标有关产妇保健和防治艾滋病毒以及疟疾的具体目标、应对世界上最重要的一些公共卫生挑战,扫盲是不可或缺的行动。

为了提高识字能力,明确的政策和增加投资将至关重要。因此潘基文呼吁,各国政府、联合国和民间社会要将承诺变成更有力的行动,全民扫盲将造福全民。

国际扫盲日_国际扫盲日 -统计

国际扫盲日:国际扫盲日-背景,国际扫盲日-目的_国际扫盲日盲童

据统计,全球成人文盲约为8.6亿,约占全球成人人口的20%。全世界有1.13亿学龄儿童不能上学,其中三分之二是女童,大部分文盲都分布在非洲、亚洲和拉美地区的贫穷国家。在发达国家中也存在大量的文盲,仅美国就有4000万成年人无法给孩子读书读报,并无法辅导孩子做家庭作业。造成发展中国家高文盲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估计全球共有超过7.81亿名成人没有基本识字能力,其中三分之二是女性。此外,将近1.03亿名孩童无法上学,进而无法学习阅读、书写和计算。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2006年全球教育报告》。南亚和西亚是成人识字率最低的国家(58.6%),倒数二、三名分别是撒哈拉非洲地区(59.7%)和阿拉伯世界(62.7%)。全世界识字率最低的国家是布基纳法索(12.8%)、尼日尔(14.4%)和马里共和国(19%)。

50多年来,中国的成人文盲率大幅下降,已由新中国成立之初的80%降到2002年的8.72%。中国政府在2000年底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2003年全国青壮年文盲已降到5%以下。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局公布的全球过去十年扫盲最新统计数据表明:在所统计的40个国家中,中国在扫盲教育方面取得的成绩最大。联合国对“识字”的定义为能阅读和书写简单句子的能力,任何语言皆可。因此以上的识字率仅为基本、而非进阶的识字能力。

2006年国际扫盲日的主题是“识字保持社会发展”(Literacy sustains development)。

国际扫盲日_国际扫盲日 -分析

从人口发展角度说,发展中国家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率高,经济相对落后,国家的教育投入难以与人口的增长成正比。从语言文化角度讲,多语种问题在发展中国家较为突出,这在非洲尤为严重。拥有1亿多人口的尼日利亚共有4十种语言,仅有660万人口的贝宁也有近60种语言。从社会生产角度看,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程度不高,一些工作的知识和技术含量不大,人们对文化知识的需求不十分强烈,文盲与否对社会生产不会造成太大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发展中国家在面临着科技、人才和资金困难的同时,也认识到了发展教育的重要性。一些国家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出许多适合本国国情的扫盲办法。例如,巴西宣布,从2003年起,将实施为期4年的全国扫盲计划,争取在2007年之前消除国内文盲。

国际扫盲日_国际扫盲日 -成果

国际扫盲日:国际扫盲日-背景,国际扫盲日-目的_国际扫盲日小孩在上课

人类在扫盲上取得的巨大成就值得庆祝,目前,全世界已有近四十亿的识字人口。但是,在所有儿童、青年和成人中实现全民扫盲依然是1个未完成的目标,而且这个目标时时在变化。之所以会这样,其原因很可能是:过高的目标,不充足的和重复的工作,政策和资源的缺乏,以及持续对任务重要性和复杂性的低估。不管怎样,我们从这几十年获得的经验说明:达到普及识字的目标,不仅需要更多、更好的努力,还需要更新政治理念,并且针对地方、国家和国际等不同等级做不同的工作。

在A/RES/56/116号决议中,联合国大会决定将始于2003年1月1日的十年定为联合国扫盲十年。在A/RES/57/166号决议中,联合国大会欢迎了《联合国扫盲十年国际行动计划》并决定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国际上担任对在扫盲十年框架下进行的各项活动的协调工作。

国际扫盲日_国际扫盲日 -中国

中国扫盲目标

国际扫盲日:国际扫盲日-背景,国际扫盲日-目的_国际扫盲日妇女扫盲班

每年的9月8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国际扫盲日”。2008年的“国际扫盲日”到来之际,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和文盲人数众多的国度之一,对中国的扫盲仍需给以更多的关注。公元2001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向全世界宣布:中国如期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

2001年3月28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也显示:中国大陆3一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15岁以上不识字和识字很少的人)是8507万人,同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比率已由15.88%下降为6.72%。而青壮年文盲的比率已下降到了5%以下,从而实现了我国政府90年代初提出的“到本世纪末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重要目标。在1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在1个经济尚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经过近50年的不懈努力,使文盲比率由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的80%以上下降至2000年的6.72%,这是20世纪中国教育史上最有标志性的成就,是中国教育史上最辉煌的篇章。这一重要目标的实现不仅意味着中国教育取得了最辉煌的成就,同时也意味着中国的人口素质有了1个明显的提高。

这一重要目标的实现还意味着中国政府兑现了对世界的承诺。“消除知识差距,将全球每个居民受教育的权力变成现实”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领域行动的两项主要目标之一。扫除文盲则是该项目标的主题。1987年11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确定1990年为国际扫盲年。目的是实现2000年以前扫除文盲的行动计划。中国作为世界大家庭中的主要成员,世界上文盲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理所当然地要为在2000年以前扫除文盲而努力奋斗。

中国扫盲任务

国际扫盲日:国际扫盲日-背景,国际扫盲日-目的_国际扫盲日扫盲数据

尽管中国在2000年已经“实现了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但是,从中国剩余文盲及扫盲工作的现状看,继续开展扫盲和扫盲后继续教育,巩固和扩大扫盲成果仍然是项繁重而艰巨的任务。

从剩余文盲的现状看,8500万成年文盲和2000万不能读书看报与现代文明隔绝的青壮年文盲令人心情沉重。这些文盲大都生活在经济、教育发展比较落后的边远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地,经费短缺、教育基础较差、文化生活匮乏、信息闭塞、意识落后,扫盲的组织和动员困难较大。

从扫盲工作的现状看,我国的扫盲教育水平不高。一方面,这些年来中国的扫盲教育大都带有运动性和突击色彩,尽管可以造成强大的声势和热烈的扫盲气氛,但往往容易追求那种轰动一时的场面效应,追求入学率、脱盲人数和比率,片面地强调速成而忽视扫盲教育的质量。而扫盲目的的偏差又会使一些地方弄虚作假。另一方面,中国所谓脱盲的主要标准,仍旧停留在“农村居民能识读1500个汉字,城镇居民2000个汉字”层次上,对于迅速走向现代化的中国社会而言,这一标准显得还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成人自身发展的需要。此外,中国的“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充分考虑了中国文盲人口众多的实际情况,附合中国的国情。但国际通用的“统计指标”是成人识字率,而成人识字率目前中国只达到91%,作为1个国家人口素质的重要指标之一,在国家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和排序中,中国居中等偏下水平。

因此,切不可因实现“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并得到国际社会的公认和赞许而沾沾自喜,停止不前。中国的扫盲还只是扫“文字盲”而不是扫“文化盲”,扫盲标准还只是低水平的。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扫盲目标还有较大的差距。扫盲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和艰巨。现在中国国家教育部已经全面部署了“十五”期间的扫盲工作,“巩固扩大扫盲成果,支持西部地区扫盲攻坚战,坚持进行扫盲课程和教学改革”成为扫除文盲新的工作重点。同时强调:坚持把扫盲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加强各级政府对扫盲工作的领导;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扫盲工作;深化扫盲课程和教学改革,提高扫盲的实用性;坚持“一堵、二扫、三提高”的基本方针;坚持扫盲工作的督导评估制度等等。

这将会使中国的扫盲工作更上一层楼,取得更辉煌的成就。

中国扫盲经验

国际扫盲日:国际扫盲日-背景,国际扫盲日-目的_国际扫盲日扫盲对象

中国是1个发展中国家,1个人口大国和文盲众多的国家。在这样的国度里,政府和人民是经过怎样的努力,才实现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主要目标的呢?其基本的经验是:

党和政府的重视是扫除文盲取得成就的根本保证

其一,国家把“全国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同“全国基本普及义务教育”作为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并写进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从而明确了接受扫盲教育是每个文盲的责任和义务,确立了扫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使扫盲工作在中国具有了更高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其二,国家制定了扫盲政策和切实可行的扫盲规划。中国自1950年开始组织实施扫盲工作以来,根据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不同情况,扫盲工作开展的不同特点,制定了一些重要的、综合性的政策文件。1992年中国政府制定了到2000年中国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规划:

到2000年,在中国90%人口居住的地区,基本扫除15-五十岁的青壮年文盲,使青壮年的非文盲率达到95%以上,脱盲人员的巩固率达到95%以上。并实行分类指导、分期达标的具体步骤。正因为制定的规划目标是符合中国客观实际的,既承认区域间经济、文化、教育之间的差异,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防止过去不切实际的“一刀切”做法,使实现目标的总体统一性和实施过程的变通性有机结合,最终实现了扫除文盲规划目标。

其三,扫除文盲既是项具有广泛群众性的文化学习运动,又是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社会活动。因此,扫除文盲教育不应仅由教育部门独立完成,而是应当由教育部门与非教育部门、政府部门与非政府部门以及热心于扫盲教育有识之士协调联系,共同实施完成的事业。

做好学龄儿童的入学和巩固工作是我国扫盲取得成就的基本方针

1个国家成功的扫盲运动是与教育部门做好学龄儿童的入学和巩固分不开的。要实现扫除文盲的目标,必须充分利用学校的校舍、师资动员更多的适龄儿童入学并完成初等教育学业,堵住新文盲产生的渠道。

1986年国家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把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中国教育有了突破性的进展,适龄儿童的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普及率都有了明显提高:1985年中国小学在校生13370.2万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5.9%,2000年为3013.25万人,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11%,小学毕业生升学率由68.4%上升到94.89%。15年提高了26.4九个百分点。同时,各地教育部门还将十五岁以上没有入学的文盲和流动的辍学生收回小学校,参加普通补习班和少年速成班的学习,这样便堵住了新文盲产生的渠道。

同时,开展扫盲后的继续教育,巩固扫盲成果,防止脱盲人员复盲是实现扫盲目标的另1个重要方面,它直接涉及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包括农村业余初、中等教育,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等。扫盲后继续教育的发展,可以进1步激发文盲学习文化的积极性,最大程度地限制复盲现象的发生。

几十年的扫盲实践使人们深刻地认识到普及农村初等教育,做好学龄儿童的入学与巩固工作以及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对扫除文盲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抓好农村基础教育就堵不住新文盲产生的途径;不发展农村成人教育,扫盲后继续教育,扫盲已经取得的成果就会得而复失。人们将这一认识上升为理论,变为一项扫盲工作的基本方针,即“一堵,二扫、三提高”。

引导学习需求,扫除文盲与生产、生活紧密结合是我国扫盲取得成就的基本措施

政府一方面通过各种新闻媒介大力宣传国家发展农业的各项方针政策,宣传扫除文盲的重要意义,利用那些通过学习文化技术而发家致富的典型,激发文盲学习文化科技知识的愿望和积极性。一方面在扫盲教育的内容方面和他们的生产、生活紧密结合。不仅包括识字、阅读、写作、记账等文化知识,还包括国家大政方针、民主法制、公民意识、卫生健康等内容,特别是根据文盲学员的需求,讲授有关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生产技术知识。针对妇女文盲的特点和需求,增加妇幼卫生、家庭教育和家庭理财等内容。把传授文化知识与传授实用技术结合起来,学会一项或几项技术,改变其传统、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改善其生活质量。少数民族地区的扫盲还增加民族风俗传统文化等内容。

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各地经济文化教育发展水平不同,风俗习惯不同,采取灵活多样扫盲形式,根据当地文盲的不同情况,或集中、或分散、或班级或小组,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

篇二 : 国际扫盲日历年主题大全

2005年:文化与持续发展

2006年:识字保持社会发展(Literacy sustains development)

2007年:扫盲与健康 (Literacy,key to good health and well-being)

2008年:扫盲与健康(Literacy is the best remedy)

2009年:识字增强能力

2010年:扫盲与妇女赋权

2011年:扫盲与和平

2013年:服务于21世纪的扫盲